NEWS

埃科资讯

ATTC汽车月报丨4月行业主题观察:特朗普的关税战争——汽车行业震动
2025-05-06 13:31:2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扩张,产需两端加快释放。一季度,一系列提振汽车消费政策措施得以延续并加速落地,消费市场提质向好,企业产品密集焕新,消费者信心增强,产销呈现两位数增长,汽车行业开局运行良好。

具体来看,乘用车延续良好态势,商用车市场呈现回暖趋势: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整车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尤为明显;中国品牌持续向上,销量占比维持高位。

展望二季度,相关政策组合效应将持续释放,上海车展开启新品密集发布周期,多地促销活动火热进行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延续市场增长态势。

本月行业主题观察:特朗普的关税战争——汽车行业震动

特朗普的关税惊动全球市场

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一周后的4月2日,特朗普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明确对汽车商品加征25%关税的具体细节。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和欧盟,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关税影响,甚至包括印度洋上的查戈斯群岛——这个只有企鹅和海豹栖息的荒岛。

图2-1 特朗普宣布关税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个关税会导致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对汽车征收25%关税,会导致价格上涨,使目标市场无法承受,一些汽车制造商彻底放弃这些汽车。新车的价格全面上涨。这将促使更多买家进入二手车市场,从而推高二手车的价格。美国消费者被迫为此买单,受影响最深的恰恰是特朗普竞选时的拥趸—保守派乡镇美国人。

当全球价值链的复杂程度超出任何国家的掌控能力时,单边主义终将反噬自身。惠誉预计2025年美国轻型车销量将降至1600万辆(较年初预测减少30万辆),反映车价上涨和利率高企的压力。全面关税战下,没有赢家。

但是关税重压之下,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真的会回流美国本土,或者转移至美国认可的“合作国家”吗?答案显然是不一定的,一方面是美国本土市场的规模有限,且在收缩;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以加征关税和缓征减免,作为胡萝卜和大棒,这种缺乏稳定性的政策预期,不可能安心生产。

对美国消费者而言,关税意味着购车成本上升。一辆3万美元的进口车涨15%以上,对中产阶级家庭构成显著负担,由于汽车是美国不可或缺的产品,汽车行业可能成为引发通胀的导火索。

关税引发的通胀压力还可能波及钢铁、橡胶等上游产业,推高整体商品价格。全球范围内,关税的连锁效应不容忽视。韩国GDP增速可能因汽车出口受阻下降0.1%,日本数百万汽车相关就业人口面临压力。

长期来看,车企可能将生产线迁至美国,但新建工厂需耗资数十亿美元且至少两年时间,远水难解近渴。此外,关税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对资本支出持谨慎态度,进一步加剧供应链混乱。

关税大棒,谁最受伤?

关税大棒砸向了对美国出口汽车的车企,其中恰恰包含美国本土品牌;关税大棒更是砸向了日韩这样以汽车出口为产业经济重心的传统汽车强国;无论是上涨的关税,还是企业为了应对风险所做的调整,由此带来的成本,终将由消费者买单。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将数以千计的汽车存放在美国港口,并暂时停止发货,以最大限度减少特朗普日益升级的贸易战带来的冲击。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3月31日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大众和现代等日本、韩国和德国车企将会在此轮关税中受到较大冲击,而此前美国对墨西哥、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则将给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日产、本田和通用汽车等带来显著负面影响。

知名汽车新闻网站Cars.com以五个标准对最“美国化”的汽车进行了排名:装配地点、零部件含量、发动机原产地、变速器原产地和美国制造业劳动力。该研究分析了400多辆2024年车型,以确定上榜车型的资格。特斯拉近几年位列该榜榜首,也就是说,特斯拉预计将是受关税影响最小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因为它的汽车是在美国制造的,而且大部分零部件也来自美国国内。

图片

图2-2 2024年最“美国”的车型

关税政策对不同车企的影响因其生产布局、市场依赖度和应对能力而异。针对目前主流车企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谁是关税的最大输家?

 

现代汽车集团(现代+起亚):最大输家

现代汽车集团是此次关税的最大受害者。2024年,其在美国销售177万辆车,其中100万辆从韩国出口,占比56%。25%关税将推高每辆车约5000至7500美元的成本,迫使其涨价。作为紧急应对,现代刚宣布210亿美元美国投资计划,包括扩建佐治亚州电动车工厂至50万辆产能。

然而,新产能落地需数年,短期内无法缓解韩国出口的压力。股价下跌4.28%(起亚跌3.45%),市值蒸发165亿美元,反映市场对其前景的悲观预期。

现代在美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将受损,与日系、德系品牌的竞争加剧。若无法有效本土化生产,其利润率可能跌至负值,韩国经济也将承压。

 

日系车企(丰田、本田、日产等):压力分散

日本2024年对美出口137万辆车,占其汽车出口28.3%,是最大单一市场。关税将推高每辆车成本约5000美元,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斯巴鲁股价分别下跌4%、3%、3.5%、5%、6%,日经指数跌超1500点。

然而,因品牌分散和本土化生产(如丰田在美工厂产能超100万辆),日系车企的冲击相对可控。

 

整车出口减少还将波及钢铁、物流等产业,558万就业人口承压。日系车企可通过扩大在美生产和优化供应链缓解影响,但利润率将受挤压。美国市场的高利润来源地位可能动摇。

特斯拉和美系车企(通用、福特):受益,但仍需观望

特斯拉全美本土生产,免受关税直接冲击。进口竞品涨价使其相对性价比提升,股价在关税消息后反弹。然而,2025年Q1交付量仅33.7万辆,同比下降13%,受“反特斯拉”浪潮影响,销量持续承压。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虽无需支付整车关税,但其约65%的零部件依赖海外供应商(芯片、材料),若半导体关税落地,每辆车成本可能增加188至219美元。

短期内,特斯拉受益于竞争对手成本上升,但长期需解决销量瓶颈和供应链风险。马斯克否认政策偏袒,但其政治资本仍是优势。

通用、福特在美生产占比高,且墨西哥工厂受USMCA保护,关税影响较小。但其供应链依赖海外零部件,成本将小幅上升。美系车企可通过本土化生产获益,但若贸易战升级,其欧洲、亚洲市场可能受报复性关税波及。短期微利可期,长期需警惕全球市场反制。

 

中国车企:淡定观望

中国2024年对美出口仅11.6万辆,基本都是通用、福特、特斯拉在华生产车辆,关税对其直接影响有限。

对中国自主品牌影响为零,中国已表态反对贸易“武器化”,可能对美出口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但鉴于汽车出口重心在欧洲和东南亚,美国市场失利对其整体战略影响不大。美国关税对我们是“隔岸观火”,短期内无明显损失。

 

对中国的影响

从数据上看,这次关税对中国汽车产业受影响很有限。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约11.6万辆,占中国汽车总体出口量仅1.81%,不到2%。对国内车企而言,美国长期被视为“高壁垒、低优先级”市场,比亚迪等中国主要车企均“暂无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

事实上,本次关税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远比预估的要大。

中国确实逐渐减少了对美直接汽车出口。不过,仍有十余万辆的市场规模,在这背后,大多是一些合资车企,在借助中国本土产能,向北美供货。其中就有一些老牌的美国本土汽车品牌,而向北美供货,恰恰是它们维持现有在华业绩的重要依靠。

作为加税最直接的承接方,短期来看,是突然提升的成本,是难以维持的产线;更是冲击了它们是否继续在中国加码投资的信心。此前,业内就有消息传出,某合资车企中外双方合作行将到期后,续约意向尚不明朗。

不过,有识之士仍在加码中国市场的投入。法雷奥集团CEO(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曾在中国访问期间,将中国称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健身房既然是在健身房锻炼,当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在中国这个极具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乃至胜出。

相比整车,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

根据美国商务部与中汽协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为182.6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17.3%。不过,具体的冲击会有多大,仍难以预估。来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到底是否适用于232条款的低税率,还是按照对等关税征收高税率,目前尚不明确,除了更高的成本外,关税也可能带来延期交付等冲击,进而影响整车制造。

关税对储能电池冲击较大。

美国为中国锂电第一大出口国。根据东兴证券分析,2024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出口规模达197.1GWh,同比增长29.2%,其中动力与储能电池占比分别为68%和32%,对美出口额占锂电池总出口额分别为25%(153.2亿美元)和23%(20.3亿美元),从结构上看美国仍为我国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

本次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锂电池出口关税已至高位,预计出口电池价格将大幅上涨。根据东兴证券分析,储能电池受本轮关税加征影响更大。以2024年为例,中国对美出口新能源车不足3万辆,占总新能源车出口比例1.4%,对应动力电池装机出口规模不足1.8GWh,占比很小。但储能电池中国对美出口额达62.7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量57%,对应约35GWh-40GWh需求规模。

根据媒体报道,亿纬锂能4月7日回应投资者提问时透露,目前亿纬锂能和美国客户签订的合约都采用的是FOB价格即离岸价格结算,供货商只负责货物离开中国港口之前的部分,之后的运输、关税、到岸港口费用等,均由客户承担。面对突然增加的超高关税成本,美国客户有可能引用不可抗力条款解除合约,这将对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做好的年度产能规划造成不利影响。

取决于海外本地化布局完成度、进出口体量及分布和产品附加值,不同企业感受到的寒意参差不齐。

例如宁波的知名零部件公司均胜电子,由于已在海外布局约15年,目前在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均配套有相应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全球业务模式以本地生产配套供应(Local for Local)为主,美洲等各区域的产能、产量与当地市场相匹配,并还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一定的产能储备。均胜电子进出口业务占比较少,受到中美关税政策影响较小。

不过,该在海外布局较早,加上涉及气囊、安全带等汽车必要物件,全球市场份额较高,关税对其影响对于其他企业的参考价值有限。

受此前疫情和全球供应链安全考虑,很多国际零部件已调整了此前的布局方式,把自己的产线在全球布局,贴近本地消费市场布局。

对于我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美国的关税战或许还是序幕,或许会进一步影响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入的布局体量、放缓扩大在华投资的节奏。同时,可能会加大宏观经济的压力,影响消费者买车的需求。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加征关税、挑起贸易战至今,不少中国企业都已加快或着手海外布局,将部分产能本地化,或转移到墨西哥等与目标出口国关系更加稳定、税率更优的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本次特朗普加征对等关税,对象也涵盖了欧盟、日韩、泰国和越南等传统认知中的贸易伙伴国。而针对进口汽车更是加征25%的永久关税。

中方的回应措施已在路上。据新华社报道,4月9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相关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

对于美国的关税政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表声明表示,汽车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通过高效的跨国产供链体系,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世界各地用户提供了既安全又便利的交通和物流工具。

美国突如其来的对等关税,以及各国作为回应措施加征的关税,让汽车行业未来显得扑朔迷离。而纵观全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呈现出利用经济强权和贸易政策迫使贸易伙伴重新站队的战略趋向,而本轮对等关税也只是这一战略下的一个显症。